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国内旅游 - 记录旅游心情

  • 分享

    初夏探访京西古道

    让心灵,去旅行 2013-05-30 15:23

    初夏探访京西古道



        周日到门头沟京西古道去探访那已经远去的马帮文化,脚踩那些已经被马蹄踩成石窝的道路,突然感觉我们距离那逝去的岁月并不遥远。那每一个石窝都在讲述一段不畏艰难险阻的历史,那路旁开放的蓝色野花背后也许都有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门头沟文联的同志介绍,京西古道有三条,都通到王平口,在王平口汇集,出了王平口驼队沿着一条路一直到斋堂又分成三条路通往大同、张家口和内蒙古等地方。而我们看到介绍京西古道的碑文上写的是,门头沟自元、明、清以来盛产煤炭,京城人家都要烧这里的煤,每天有5000到6000骆驼和马往城市运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往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西古道。

        我们是乘车到韭园京西古道碑下车开始古道之旅的。这是一块巨大的马驮石碑,一面写着“京西古道”几个苍劲的大字,另一面则写着“马致远故里”。原来古道是经过马致远家乡的,这就明白了为什么他会写下“枯籐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样悲凉的句子了。马致远故里还是金朝打败北宋后关押徽、钦二帝的地方,所以那个村子过去叫落难坡。人员的交流,运输业的发达,民族的交往,宗教的活动,筑城戍边等数不清的故事,就像野花般地散落或留存在古道两侧,它是那个时代经济、文化、军事的具体象征,从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探索历史的乐趣。京西古道不知起自何年,它所蕴涵的厚重文化底蕴和灿烂的永定河流域文化、马帮文化让这里有着厚重的沧桑感。

        进入景区,就是那古老的石铺道路,这些路是几千年来人们辛勤劳动建起的路,现在的道路看上去并不平坦,铺的石头也不平,有些地方甚至没有铺到,可在当年走骆驼和马的时代,在山间行走有了这条路运输就方便多了。我们沿路上行,路边是盛开的蓝色野花,点缀得山间道路具有很美的原始味道。几千年来,花开了,败了,却一直陪伴着这条古道,听脚夫们唱着忧郁的歌,看骡马艰难地气喘吁吁地从它们的身边走过。我们今天已经不知那些拉骆驼和马的年轻脚夫们在初夏的美丽景色中是怎么想的,他们在这美景之中会有什么样的感慨?

        再往上走,坡越来越陡,那石路上的马蹄印越来越深。是多大的力量,日复一日的践踏,让马蹄成了刻刀在坚硬的岩石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爬上山顶就到了著名的牛角岭,这里几乎都是整块的大石头形成的道路。牛角岭在明清时期是宛平县捕卫南乡与王平口巡检司分界之处,建有关城,现在关城还在,只是剩下了门洞。门头沟文联的同志指给我看,我才注意到关城地基下面的岩石已经高出道路1米多了。他说,长年的马踩形成了深深的蹄窝,人们就把岩石凿平防止马受伤,而踩出石窝要多少时间,恐怕要上百年吧,凿平多少次才能达到1米多深啊。岁月就是这样无情,一天天,一代代,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是物是人非。过了城关门洞,路边现存石碑两块,一块是清乾隆42年所立“永远免夫交界碑”,是康乾“盛世滋丁,永不加税”政策的具体体现,碑文是:“……如我西山一带,村墟寥落,旗人一半联居,石厚田薄,里人走窑度日,一应夫差,家中每叹糊口之艰,距京遥远,往返不堪征途之苦……恩准王平、齐家、石港三司夫役尽行豁免。”另一块是清朝同治11年所立“重修西山大路碑”。碑文中记载了同治10年,暴雨成灾,冲毁道路,民间举善款修复道路的情况。而捐款最多的是煤厂,可见当时煤业是门头沟的重要产业,而这条道路是煤业的经济命脉。

        现在古道上,有很多反映当时驼马运输的雕塑,看了雕像使人想到古道漫漫,林深草密,石路坎坷,瘦马在西风中艰难跋涉,商旅之人为了生计远离家人在征途上奔波,脚夫牵马爬上这陡坡汗水已经湿透了衣衫。那时人们的运输条件真是太差了,要消耗多少人力物力才能满足城市人的需要。这条古道就是古代北京城的燃料运输命脉啊。

        从古道下来已经是下午了,坐在车上行驶在宽阔的109国道上只用了不到半小时就回到了门头沟城区,现代化的便利尽显眼前,让我们无限感慨,时代变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多么地深刻。

    京西古道的石碑。

    指示牌,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地方还是值得看的。有古道,有故居,在关押徽、钦二帝的大寨,金代的碉楼。过去我看大寨时想为什么徽、钦二帝要关在这儿啊。现在明白了,这是条路,金人把他们押往草原要从古道走啊。

    关帝庙,古色古香吧。

    这路过去上面走的都是马和骆驼。

    这蹄印够深吧。

    走在古人走过的路,很有回到过去的感觉。

    这里已经是文物保护单位了。

    老关城,看关城门洞地基处已经从关城建设时下降了1米多,都是马踩成蹄窝后凿平,再踩成窝再凿,就凿下去了1米多。

    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古道西风瘦马....

    从北京往西走有三条路都要汇到这里,从这里到斋堂一条路,从斋堂到大同到内蒙古有三条路。

    我们在这里合影时,一年轻人说在这照像好。为什么?有门有路,俗话说有门路。大家到了这里不妨合张影。

    回复 
涂鸦板
插入图片
  插入   删除
+增加图片 只支持 .jpg、.gif、.png为结尾的URL地址